兩個月前吧,和盼盼早到了圍棋教室,
另一個圍棋老師和一個家長,開心地在交誼廳大聲聊天。很歡樂。
……
「……我們下禮拜要請假一次。」
「噢,這樣啊,為什麼呢?」
「我們要去鑑定。」
「啊,這樣啊」(老師停頓了一下,語氣沉定下來)「為什麼去鑑定呢?是XX怎麼了嗎?」
「噢!沒有啦!是因為一個朋友要帶他的孩子去鑑定。」
「喔,所以朋友要帶他的孩子去,那XX為什麼麼要去呢?平常不覺得他怎麼樣呀?」
「噢!因為朋友要去,所以我想說,我們也一起去鑑定看看啦!去一個什麼教育機構的。」
「喔,我了解了!有點像是團購的概念……。」,老師說。對話在歡笑聲中漸漸落幕。
–
10到20年前左右吧,家長比較會有拒絕鑑定的情況。
在競爭激烈的教師甄試裡,
我還記得,某區特教中心主任一直追問我,如果家長不願意孩子接受鑑定,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無法認定特教身份,那怎麼辦……如何如何,那又怎麼辦⋯⋯的問題。
但這5 – 10年左右,
我發現,我們可能要留意,過猶不及,可能發生的鐘擺擺盪到另外一端的情況,是否會有過度鑑定或衍生的問題。
最近ADHD社團裡面,有家長問到,大家都幾歲帶孩子去鑑定呢?
好多大家交流的討論和留言,其中,一個家長說他的孩子一歲不到被鑑定是ADHD,一定可以的!
引來大家的驚奇與好奇。一歲不到怎麼鑑定呢?
孩子有需求,早期療育,早期發現、早期介入是絕對重要的!
所以在孩子出生後,有一段時間,家長會要常常、比較頻密的,帶孩子去新生兒門診健康檢查,新生兒手冊中也有各樣的評估表,讓家長可以有概念,知道孩子發展的階段,在家裡觀察、評估,也在打預防針的同時給醫師診療,就是不希望錯過什麼孩子的需求或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時間。
早期發現、早期療育、及時介入是重要的,但給大家以下幾個重要的提醒喔:
一、一定要找專業的醫療機構和醫師。
18歲以前,孩子都是找兒科醫師(這實在是很重要喔!)
許多兒科醫師也有個別兒科的專業,網路現在很方便,都有相關專業醫師的資訊,例如,若是懷疑孩子妥瑞,可能北部地區可以找誰;若是懷疑孩子可能神經發展方面問題,可能可以找哪位醫師;若是懷疑孩子可能性早熟,在某教學醫院可以找誰;若是懷疑孩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,可能可以到哪個醫院的兒科。如果沒有這方面資訊可以取得,一定要記得找「兒科」就是了喔,因為整體評估、和用藥都會很不一樣。如果有需要,醫師也會、也能結合心理師或是其他專業(例如職能治療師、物理治療師)一起來做專業的評估。
千萬不要(這個真的很重要啊!)找坊間的什麼「教育訓練」、「智力開發」機構、「潛能開發」等等機構來做評估或是鑑定。或是應該說「先」不要找這些機構。
不是說每個機構都是有問題的,但是可以優先找醫療單位。一方面是專業度;另一方面是觀念(事實上也是專業度)的問題,有很多坊間的機構的觀念已經過時,或是評估的量表、指標不夠專業,更不用說,有可能非常希望家長能夠花錢參與很多的課程,而左右了評估或鑑定的專業性。
二、無論最後用藥與否,都需要整體性的來幫助孩子。
有時候用藥是必須的,但是無論是否用藥,都不要忽略了教育、輔導、環境調整、學習學習策略等等幫助孩子許多面向的重要性。我發現有時候可能家長會很執著或困擾於是否用藥,然而,除了用不用藥以外,我們要考量和努力(或斟酌、考量)的事情也還有其他許多。有些事情是需要慢慢地耕耘、慢慢地澆灌,加上孩子的成長,會漸漸有改變的,這些事情我們實在也不能忽略,也比較容易被我們忽略,無論是否用藥,教育和輔導,調整環境和學習學習策略等等,絕對是孩子一定需要的。我們一起努力!一起陪著孩子長大!
三、尊重個別差異和家長的決定。
無論最後家長決定鑑定與否,無論是像過去的家長是很不希望被鑑定,無論如何都不想讓孩子被評估;現在的家長是很不希望沒有被鑑定,不希望錯失黃金時間,更是希望能有效及時幫助到孩子、解決孩子和家庭的困擾。我們都應該尊重最後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決定。
每個孩子不一樣,每個家庭也不一樣。提早鑑定或鑑定與否,不一定對甲家庭是好,對乙家庭就是好,不一定對A孩子有幫助,對B孩子就一定有幫助。了解孩子的特質、了解孩子的需求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。無論鑑定與否,或是鑑定結果與否,我們都需要積極了解(也帶著他們了解自己)我們孩子發展的情況、成長(各方面、身心靈)的需要、學習的風格和特色……等等,並且重視孩子是個「人」而不是重視所謂他的病,或是外在表徵、問題行為,鑑定與否只是幫助我們更多認識、更多了解他的需要,希望能更幫得上忙。
最後,我覺得最重要的,
「孩子」永遠是主體,而不是他的問題。
「學生」永遠是學習的主體,而不是只著重他是怎樣的學習成就。
我們可以說,他們學習上有需求並且是特殊的需求,但實在是要把眼光放在他們這個「人」身上,他的需要是什麼?他學習風格是什麼?我們愛你,我們一起找到一些最合適的方法,一起越來越好!
–
人生是一輩子的,雖然這一輩子是長或是短一點。
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怎麼跟自己共處,或者是在自己的生態環境系統中適應。
無論鑑定的結果是或不是ADHD、有或沒有ASD或其他,每個人都需要面對自己。和自己共處,學習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、學習解決問題、學習如何學習。只是我們每個人要面對的課題不大一樣,可能有的人某方面真的比較困難或辛苦一些,(但有某些部分很擅長、快樂或輕鬆一些喔)。
這一輩子的路說短但有點長,所以無論是否要鑑定、無論多早去鑑定、鑑定結果如何,讓我們愛彼此這個「人」,就是這樣獨一無二、特別的、最寶貴的「人」,在孩子身旁幫助他一起(年紀小時大人引導多一些、年紀稍長時大人的幫助褪除多一些),漸漸的更多認識自己、漸漸的發展自我概念,漸漸的找到合適自己生活和學習的策略、方法,成為快樂、能自處、愛自己、能愛人、可利他……快樂堅定、不斷成長、享受生活、樂享人生的人吧!
0 Comments